
7月22日,《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》读者见面发布会在绍兴柯桥新华书店举行。该书由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编著,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中国轻纺城位于绍兴市柯桥区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这里渐渐由一个水乡小镇,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、产品最齐全的纺织品集散中心。全国三分之一和全球四分之一的面料交易都在这里发生。2020年,中国轻纺城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成交额达2770.3亿元。

绍兴柯桥的发展,是改革开放的缩影。当城市走入全新的时代,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会点,有识之士意识到,必须对后来者有所交代。“《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》的推出,完成了我们很多部门、机构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。”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寿志平说。本书主编郑雅萍介绍,以“学党史、悟思想、办实事、开新局”的实际行动编撰这本图书,谨以百人百篇口述史献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。2020年底,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成立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,开始了访谈、整理《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》的工作。

百人百篇——深情诉说关于中国轻纺城转型升级的亲历故事;可圈可点——深度解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窗口的人文精神。全书共分七章、50万字,通过100篇口述文稿,生动展现了中国轻纺城从“一块布”起家,又依托“一条街”创造出千亿级产业集群、缔造出“丝路柯桥?布满全球”的“国际纺织之都”神话,走过了一条凤凰涅槃的独具产业特色的专业市场发展之路,浓缩了一道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窗口的独特风景。

在《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》编撰整理过程中,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组织了70多名师生其中2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,这是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办学路径的一次重要实践,不但充盈了学生们的知识和阅历,也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思政课。他们采访了纺织界的“不老松”、全国劳动模范马仕秀,曾被誉为“四大花王”的唯一女性周冬梅,开设首家布店的农民个体户缪华水,从船夫到布商的吴张友,从摆地摊到转卖免检产品的赵国年、从纺织女工到开发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的盛国娟、为了向台商宣传好政策而入党的林龙卿、将文创纺织品送上纽约时装周的毕光钧……受到了极大触动。

在现场,口述史被访谈者代表寿志平、周国军、林龙卿都倾诉了他们与轻纺城的不解之缘,以及对图书出版的由衷感谢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学子表示,越是沿着上一辈人记忆的脉络走下去,同学们越会发现这些记忆本身与时代不可分割的关联性,从而汲取精神,有所作为。
值得一提的是,见面会现场还来了柯桥纺二代。杨伟生于1983年,父亲杨来荣在他5岁时,创立了浙江金蝉布艺股份公司。“从小在布堆里滚大”,也看到了父亲忙碌的身影。后来,杨伟在美国读金融MBA,一度想留美工作。抉择时刻,想到老一辈的“四千精神”、以厂为家的精神,决心返回继承纺织事业。他说,《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》记录了父亲的创业故事,这些故事将长久温暖下一辈纺织从业者的心灵,督促他们继承并做好中国品牌,成就百年企业。“我相信,纺织不是夕阳产业,而是时尚产业,希望以我们的力量,让柯桥的发展再创辉煌。”

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感慨,在众多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,中国轻纺城无疑是佼佼者。之所以能成功,一是坚持市场导向,二是坚持创新驱动,三是坚持融合发展。轻纺城始终同产业、市场、城市建设保持联动,融入区域发展、产业调整和市场拓展的潮流,千亿级产业集群与千亿级市场相得益彰。经济学家陆立军认为,具有群众性、共享性、自主性、开放性等优势的专业批发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基础,它的产生、发展和提升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,是广大劳动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平台。《口述史》其实不只是简单记录一个市场的建设轨迹,更是解读一个时代发展的印记。